原文出自:HKSLASH 搵工兼職招聘網
《不自由的自由編劇,作為編劇沒有想像般美好》
作者:施義禮
看電影時,除了當中的俊男美女,大家爭相討論的當然是劇情。當遇上老土不堪或嚴重犯駁的劇本,心中不禁會吐出:「如果我是編劇,我會怎樣怎樣寫。」這或許是有人想成為編劇的原因。
而我當初加入編劇行列,除了上述理由,也帶著「有一個超好的故事想公諸同好」的想法。
但當入了行,才發現這是一廂情願。
以香港來說,九成九都是自由編劇。我是其中一份子。
很多人知道我是自由編劇,都會報以羨慕的眼光。
「可以優遊自在地在咖啡室呷一口冰凍的 Cappuccino,等靈感來就寫下片言隻語,既有錢賺,又可說自己的故事,好文青啊。」
然而,真有這麼理想嗎?
外間一直被「自由編劇」的稱呼騙了,自由編劇幾乎沒有自由,包括時間與創意,而且一點都不文青。
出品人的關口
一般而言,電影監製想開拍一部電影,便向編劇說出構思,編劇便要寫好故事大綱,監製會拿著這份幾千字的文稿找不同投資者。
這些投資者,行內人稱為「出品人」,即是在電影一開始時首先出現的名字,而大多數電影會多於一位投資者,投資金額較小的被稱「聯合出品人」。
開拍一部電影的投資金額,動輒過千萬,甚至過億,出品人講求回報非常合理。所以,他們首要顧及的不是故事情節,而是最近流行哪些電影類型、有幾多叫座的明星適合參與、有否牴觸上映地區的電檢條例等。
符合上述要求,出品人才「考慮」是否投資。
待出品人首肯,監製會按照他們的要求,叫編劇修改大綱──更多時候是重寫──直到出品人滿意為止。
集體創作期
過了出品人一關,還有接下來最令編劇頭痛的部份──集體創作。
通常,一部電影的編劇,由幾個人組成,加上導演、監製,有時參與演出的演員也會參與。一個「創作房」內,塞滿十多人可謂司空見慣。
大家會先就想好的「大橋」東拉西扯一番,討論內容很多時跟故事主軸完全無關。因此創作初期,需要考驗編劇們的速記、組織、分析能力,要不時把眾人離經叛道的想法拉回正軌甚或反對,再「技巧地」說出自己的意見。
這個「吹水」期,可以長達一個月,而每次需時十二至十八個鐘不等。
經過長時間的兜圈,劇本的概念慢慢成形,並進入編寫劇本的直路。
原有內容所剩無幾
與某監製或導演的「御用編劇」不同,自由編劇寫劇本時的掣肘很多。
創作其間,監製會不斷「修正」──某明星出場次數不夠多,要改;某場面不夠盛大,要加;某植入式品牌廣告出現得不夠明顯,要突出;結局不夠爆炸性,要更誇張……
有時候,監製會急召各人回電影公司,提出出品人的新意念,例如加插其「世侄」客串,要在不影響劇情下加一個角色。
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演員對傳媒說:「我到現在還未收到最終稿。」
經過編劇們幾個月的努力,完整劇本終於大功告成。
然而,之後加上出品人、監製、導演、演員的臨場改動;後期製作時剪接師的重新拼湊,到電影上映,編劇所寫的原有內容,所剩無幾。
結語
我寫這篇文章,不是要打沉有意入行的朋友,而是希望大家不要對這個頂著文青光環的職業,抱有太大幻想。電影行業有如工廠運作,編劇只是其中一個工人;亦不要帶著藝術家的心態,因為電影從來都是一個商業活動。
不過著名編劇莊文強說過,經過多年的筆耕,他寫的《無間道》劇本,出街版本只被改了一成,結果該電影的劇本多年來備受讚賞,亦為「單向臥底」傳統劇情訂立新模式。
希望有更多新血加入編劇行列,成為下一個莊文強,讓觀眾有更多新體驗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