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

《智取威虎山》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及導演大熱


如果說《智取威虎山》 ( The Taking of Tiger Mountain)為201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大熱,應該沒有人反對。該片是一部2014年博納影業出品、徐克導演的中港合拍3D電影,改編自作家曲波所寫的長篇小說《林海雪原》中的著名故事《智取威虎山》,講述剿匪小分隊與東北土匪鬥智斗勇的故事。張涵予、梁家輝、林更新、佟麗婭和余男主演。


《智取威虎山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,1956年曲波將自己的經歷在作家車承友的幫助指導下寫成了40萬字的長篇小說《林海雪原》,並在當年獲得了堪稱天文數字的印刷量。作為一部革命題材的小說,即便諸位沒有看過,也會知道其大致故事,因為文革時期著名的樣板戲《智取威虎山》太有名了,單單是其中的選段《打虎上山》、 《今日痛飲慶功酒》就是春晚京劇選段的常客;如果諸位連這些也比較陌生的話,那一定知道楊子榮、座山雕和他們“天王蓋地虎”的故事。就是這樣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,如今拍成了電影,導演還是一位香港人,有優勢也有劣勢。

優勢在哪裡?當然是這個故事太知名了,幾乎做到路人皆知,劣勢又在於哪裡呢?當然是這個經典段子在如今商業市場的形式感如何了。紅色樣板,主旋律風格,這些元素對於商業片來說是非常致命的。而一個香港導演,如何駕馭得了這個特殊題材呢?

首先我們在不夾雜意識形態的情況下,來審視一下這個故事。一個小分隊與一大批土匪之間的較量,典型的以少勝多,這個模板是好萊塢動作片最喜歡套用的模式,楊子榮打入敵人內部,威虎山是天然的密室,孤膽英雄也是如今主流商業片喜歡的類型。


與敵人鬥智斗勇,裡應外合,在香港江湖片、黑幫片中這樣的模式很常見。這樣一來也就明白了,所謂“故事來源於生活”,上個世紀50年代的小說《林海雪原》,其實放在今日,其中的亮點和關鍵部分,乃是典型的商業片套路。尤其是“臥底”和“以少勝多”方面,多方人物匯聚一堂,明暗較量,正邪對抗,這些正是香港武俠片最常見的橋段。

對於徐克來說,拍攝這類電影也不陌生,他1980年那部邪典電影《地獄無門》,雖說類型和表現形式與《智取威虎山》相差很遠,但故事模型卻與後者很像,都是外來人進入到一個乖張特定區域,從而將計就計的類型。往近了說也有《新龍門客棧》這樣大家比較熟悉的戲碼,特定場所中多方勢力不同人物輪番登場,也是徐克很擅長的類型。

因此徐克對於這樣的故事並不陌生,本是一個完全商業化的故事。況且在1991年徐克還執導一部電影叫做《財叔之橫掃千軍》,講述的是一個小分隊在滿洲國大戰川島芳子的故事,頗具娛樂性。可見對類似的題材,在一個香港導演的掌控下,完全可以剝離其中的意識形態,將之變成一部與題材相貼近的商業電影,巧合的是,《財叔之橫掃千軍》的反派也正是梁家輝。

原著人物的魅力被照搬到電影作品中,在張涵予與梁家輝兩位主演傳神的演技下,極大增強了電影核心內容的質感。核心內容是什麼呢?當然是楊子榮與座山雕等人鬥智斗勇的環節,而且裡面的內容由於有著原著的基礎改動空間比較有限,把大家都熟悉的部分重新演繹,那麼增強戲劇感染力就只有依靠演員的表演了。不得不承認兩位主角的人选和造型相當靠譜,表演相當傳神,才將電影的核心部分進一步的體現出來。

徐克的電影向來依靠故事和情節的想像力出彩,不以刻畫人物為重,而《智取威虎山》在兩位角色上面的下了很大功夫,大概是新世紀之後徐克電影最精彩的人物刻畫了,這一方面有著深入人心的原著底蘊,另一方面也有原著的功勞。徐克拍電影,容易走火入魔,也就是無節制,比如《龍門飛甲》就是無節制的表現。在《狄仁傑》系列中徐克身邊多了陳國富,負責收攏故事,不要讓老爺的想像力跑得太遠。

而《智取威虎山》則有了黃建新這個著名製作人,可以說在二人的聯合下,徐克的想像力,黃建新對角色的人把控​​,讓本片在充滿驚喜的橋段和情節中,故事又沒有太離譜,同時角色能夠最大化的發揮演員身上的特質。諸如203小分隊和八大金剛,如此眾多的人物在有限的時間里基本做到了“個性化”,說穿了,無論是少劍波的果敢、小白鴿的淳樸,還是八大金剛的戾氣,每個角色在有限的出場中身上的特質或有不同,單獨拿出來可能很平面化,但所有人物組合在一起就顯得立體了。

《智取威虎山》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娛樂電影,動作火爆,故事精彩,徐克將樣板戲拍出了武俠片的味道。在首映當日的現場中,聽徐克講了不少關於本片的內幕故事,甚至還展望了未來,細細品牌自覺在理,如下分享一些,並附電影相關彩蛋。


1、徐克拍《智取威虎山》並不是一時興起,而是由來已久,作為一個香港導演,緣何對內地樣板戲情有獨鍾?

原來,早在1970年代,徐克在美國求學之際,期間在華人區做義工,有一次電視上就在播放樣板戲《智取威虎山》,當時的徐克看了之後就非常喜歡,這種偶然接觸到內地京劇對他來說算是一種特殊情結,而且這個故事也是一個非常有賣點的動作片題材。

隨後1992年,兩岸三地導演第一次交流會上,當時徐克和謝晉、黃建新、成龍等人坐在一桌,當時謝晉問徐克,如果日後來內地拍片,打算拍什麼故事?徐克就說我要拍《智取威虎山》,令在座的內地導演非常驚訝。而且當時成龍還說,如你你拍,我就演。如今大哥年事已高未能兌現當初諾言,而徐克也是從《通天帝國》之後便籌備該片,直到如今姍姍來遲。

因此可以看出,《智取威虎山》中韓庚的現代戲段落,並不是做廣告,而是徐克自身的一個情結的體現,片中這段故事跟徐克當年的經歷實際上非常像。

2、華語電影的商業基礎
徐克和黃建新在現場談到了華語電影的未來,有一點令俺贊同,他們說未來的內地電影市場上,除去進口片和話題電影(指的是《小時代》、 《匆匆那年》這類現象級電影)之外,還有一大部分空間,可以用來發展華語類型片之路,也就是向主流電影工業靠攏的商業大製作。其實華語電影需要這樣有水準高娛樂的大製作商業片,才能推動華語電影的前進,那麼誰來拍呢?有那句俗話:你拍片,我放心!

3、與原著的異同之處
把40萬字的內容容納到一部140分鐘的電影,必定有所刪減,原著我也沒有通讀,只是在點題聽過著名評書藝術家袁闊成播講的《林海雪原》,電影與原著還是有所不同的地方,如下:

刪去了剿匪許大馬棒的故事,原著中203小隊是掃平許大馬棒,殺死胡彪之後,才由楊子榮假扮後者打入威虎山。電影中刪去了這個部分,而且如同原著一樣,飼馬副官胡彪是許大馬棒手下的“隱藏角色”,在奶頭山之外一個隱蔽的地方自立,專門為許大馬棒養馬,幾乎沒人知道他的存在,電影提了一下,順理成章。此外,大破河神廟、進軍綏芬大甸子這些段落也另有刪減。

打虎上山情節完全保留,而且比原著中更加生猛,原著中幾乎一帶而過,電影中變成了重頭戲,只是楊子榮進山送虎這段情節被淡化,原著中座山雕正值60大壽,有人送虎代表著喜慶,讓楊子榮上山的氣氛比較緩和,隨後才有了獻圖,電影中直接針鋒相對,增強了劇情張力。

原著中威虎山只是一個山洞,電影中改成了軍火庫,為營造飛機坦克的大場面提供了基礎。

比較遺憾的是,電影淡化了少劍波與白茹之間的情感,原著中,二人的情感描寫是那個年代很多人的愛情啟蒙。

本片的拍攝得到了原作者曲波家人的全力支持,並且交給徐克完全的改編權,我們不加干預​​,讓徐克能夠更加天馬行空的改編,這在改編原著的電影之中,非常少見。而且電影還未開拍,楊子榮的人選便圈定張涵予。

題外話,梁家輝是如今座山雕扮演者的合適人選,雖然化妝掩蓋了梁家輝的本來面目,但人家演技不是蓋的,而退一步說法,香港三傑之中,除去梁家輝,黃秋生、吳鎮宇其實也可以演。而如果在90年代,徐克八成會選擇劉洵。

4、超級彩蛋
本片的彩蛋堪稱檢驗觀眾提前退場和電影院亮點的試金石。本片兩個結尾,一個具有武俠片風範的擊殺是正片結尾,一個是飛機上的生死大戰,頗具好萊塢風範,作為彩蛋結尾,觀眾千萬不要錯過字幕之後的故事。而至於為何將更有看點的結尾放到彩蛋中。其實說穿了都明白,這類電影同樣逃不過審查制度,彩蛋畢竟是“想像中的”。

5、黑話釋義
片中不少土匪的黑話,字幕上都有釋義, 不必擔心理解問題,比如:

蘑菇,你哪路?什麼價?(什麼人?到哪裡去?)
想啥來啥,想吃奶來了媽媽,想娘家的人,孩子他舅舅來了。(找同行)
天王蓋地虎!(你好大的膽!敢來氣你的祖宗?)
寶塔鎮河妖!(要是那樣,叫我從山上摔死,掉河裡淹死。)
嘛哈嘛哈?(以前獨幹嗎?)
正晌午說話,誰還沒有家?(許大馬棒山上。)

圖:互聯網
原文地址:http://i.mtime.com/995702/blog/7833811/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