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:互聯網(下同)
《火星任務》的簡單拯救故事拍得有血有淚,結局的確在意料之內,但當中的波折又令人為主角抹一額汗。放鬆的兩個多小時,令人全情投入觀賞電影發展。幾乎每位演員都有劇發揮,全片沒有花瓶角色,這是《火星任務》(The Martian)值得一讚之處。每個角色的性格特質也細膩刻劃,震撼感雖不及《引力邊緣》(Gravity),也不失為娛樂大片!電影開的玩笑也極具話題性及國際視野,精闢地在中國資訊透明度及航天科技落後的兩點痛處狠狠揶揄一番,甚是過癮。
導演Ridley Scott近年難得的佳作
電影以麥迪文(Matt Damon)的獨腳劇為主,但他骨子內的幽默感令電影生色不少,把Mark Watney這樂觀正面的角色拿捏得恰到好處,他自居的別號及偉蹟也處處充滿笑點子,而且苦中作樂也很不少,緩和了孤身一人獨留異星的強烈寂寞感,也令沉重的拯救任務增添樂趣,把全隊人團結如一,冒死營救顯得更有說服力及人性。這令電影更具娛樂性,也叫觀眾享受兩個多小時源源不絕的笑位。當中也有幾幕引來哄堂大笑,竊笑聲不絕於耳、此起彼落。可惜,面對挫敗時,麥迪文演得有點力不從心,當他發洩情緒及流下男兒淚的時候,頗難帶觀眾入劇,畢竟他在片中的喜劇感較強,而且電影對這些畫面也輕描淡寫,蜻蜓點水般的略略帶過。相比之下,同為太空片的《星際啟示錄》(Interstellar)情感劇較扣人心弦,牽動觀眾情緒。不過《火星任務》看的是麥迪文的幽默感,而不是煽情晝面。
文章出處:
http://ent.fanpiece.com/cheuklan/%E7%81%AB%E6%98%9F%E4%BB%BB%E5%8B%99-the-martian-%E5%84%AA%E5%85%88%E5%A0%B4%EF%B8%B0%E5%B0%8E%E6%BC%94ridley-scott%E8%BF%91%E5%B9%B4%E9%9B%A3%E5%BE%97%E7%9A%84%E4%BD%B3%E4%BD%9C-c1198532.html
《火星任務》: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
這部電影最厲害的地方在於,在片長142分鐘入面,其實只是不停重覆同一個戲軌,但觀眾絕對不會覺得沉悶。主角Watney 遇上了意外A,然後想辦法解決難關。之後地球的支援人員又遇上另一個意外B,然後再想辦法克服難關;Watney再發生另一個意外C,又再想出另一個辦法解決難關……如此類推,不斷重覆類似的戲軌,但觀眾仍然會看得非常過癮。
文章出處:
http://www.inmediahk.net/node/1037949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